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方案是全国水稻产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建设规模最大的示范区,也是实施农业部“十二五”国家种业提升工程“一县一业”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农业重点在农业基础建设、养殖优势和高效节能增效、资源环境改善、种养结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区把农业技术装备引入到示范区进行,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生态循环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推进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实行“无畜禽养殖面积控制和农作物秸秆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利用,构建农业循环体系。逐步淘汰低产农田,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对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设施设备、肥料产品以及农资供应等产生、补给、使用不平衡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把农民转移到地头或水田用于农业生产。鼓励推广水肥一体化、工厂化灌溉、循环农业、发酵床复合技术,按照农产品种植与栽培技术模式,合理轮作,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转化为有机肥。根据水肥一体化、工厂化灌溉、循环农业、循环农业、发酵床复合技术特点,推广应用“节水增粮、稳粮增收”模式。
三是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和资源化利用,将水产养殖废弃物生产收集、利用、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纳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沼气池、水车式、水窖式、循环农业等方式,实现水肥零排放、节肥节水。加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节肥节水技术。
四是建立新型肥料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肥料生产经营主体,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肥料包装物、肥料废弃物、有机肥等有机肥替代化肥。
五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人员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队伍。
六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建立以项目为纽带、辐射带动、龙头带动、专业协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农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