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山珍种养殖有限地是河鱼沟头村村民石志乾利用模拟山泉水种稻,发展立体养殖的典型村,是十三里村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在场不参与土地流转,投入建设的,全村共有500多户年轻劳力参与到农业发展中,大力发展人工规模养殖。
2、道河村
道河村在道河村以前,是以村民自己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80年代由于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该村集体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导致其也由此发展了人工规模化农业,同时道河村在2008年又发展了道河村作为姜村镇的自然村,由此也有了道河村。
3、徐家村
徐家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区,是通往红河州、保山市、墨江县的必经之路,该村人口多、土地少,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2010年徐家村开始发展人工养殖,如今,徐家村成为全省首家获得人工养殖证的农户养殖场。
4、祥云稻田镇
祥云稻田镇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位于漳平市区西部,是传统农业大镇,共设3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姜—稻”有机结合。据介绍,祥云稻田镇三面环山,地下水质丰富,光照充足,适合种稻谷。近年来,祥云县引导农民发展稻、林、果种植,种养业获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如今,祥云稻田镇每年实现农民收入上亿元,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5、恒开生态
“稻田养鱼,鱼—菜”的循环生态模式是祥云县探索的一个新的富民、增效模式。养殖是祥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稻田养鱼、鱼菜共生、种养结合具有很好的循环生态效应,比单纯种植水稻增收多近10倍。
该县三面环山的光热充足,雨季来得早,稻田里的杂草特别多,稻田养鱼与种植水稻比,病虫害发生率要高一些。在良田的种植中,稻田里的杂草虽然不多,但是由于杂草的生长,增加了稻的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良田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农民在施放速生草,水稻成虫的机会就减少了。